衛生部網站日前爆出11款進口凈水產品質量不合格,問題主要包括砷超標、菌落總數超標和有機物去除率不合格等,令凈水器行業面臨“信任危機”。記者走訪深圳市場發現,凈水器標準不一,質量參差不齊,消費者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導致購買時“蒙查查”。
業內人士提醒,“洋品牌”在中國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在選購凈水器時,消費者不應迷信品牌,而要進行自我識別。
洋凈水器遭遇信任危機
根據中國衛生部網站5月30日公布的一項公告顯示,包括松下、三菱、3M在內的11款進口凈水產品質量不合格,問題主要包括砷超標、菌落總數超標和有機物去除率不合格等。
記者昨日從蘇寧、國美等電器店了解到,受到檢測結果的影響,出問題的幾個品牌銷量有所下降。據悉,國家衛生部曾對國產品牌進行抽檢,發現各類型活性炭濾芯的不合格率一直較高,導致很多消費者對所謂的進口凈水器相當青睞。而此次的抽檢是一次針對“洋品牌”,結果發現,即便是消費者受青睞的3M等“洋品牌”也不可靠。
揭秘 尚無針對凈水器“二次污染”的檢測
既然品牌不可信,消費者該如何判斷呢?有業內人士介紹,目前商家出具的國標,都是沿用了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,而這一標準與自來水檢測標準相同。也就是說,以這一標準來衡量,市民花錢在家中加裝了凈水器凈化過的水,和未經過凈化的自來水,檢測出來的結果都將是“合格”。
此外,在凈化器整個行業存在誤區,就是只針對當時過濾凈化后的水的檢測,但實際上,水通過凈化器后,會留大量的有害物質在凈化器內,這會造成水的“二次污染”,而目前,尚沒有針對凈化器是否存在“二次污染”的專門性的檢測。這就意味著,用一段時間之后,從凈化器出來的水可能比水管出的自來水還臟。